您当前位置:东方国际首页>> 行业新闻 >> 谁“抢”走了制造企业的利润?

谁“抢”走了制造企业的利润?

2014-09-06 23:10:08 来源:ETE东方全球快递

   9月2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十三次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为营业收入达到228.6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金融、石油、电力等垄断企业,又毫不费力地垄断了排行榜的前十位,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位列前三位。

    虽然榜单中制造企业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500家企业中,制造企业多达260家,超过全部企业的一半。但是,制造企业的净利润却只有4623亿元,占500强企业净利润总额的19.5%,不足17家上榜银行利润的40%,甚至比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利润之和还少150亿元。

    我们常说,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为什么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中国经济,却与金融业之间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是否被扭曲了呢?

    也许,从客观上讲,制造业出现利润远不如金融业的现象,与制造业自身发展不好有着密切关系。譬如钢铁、有色、化工等制造行业普遍出现了生产经营不景气的现象,多数企业都在盈亏边缘徘徊,有的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亏损。同时,其他行业的制造企业,效益状况也很不理想。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制造业出现这样的状况,绝对不仅仅是制造企业自身和某些客观因素所致。银行利润居高不下,也是导致制造企业利润水平不高、经营状况不好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为,中国经济仍然以制造业为主体,在500强排行榜上制造企业就超过了50%,在全部企业中,制造企业的比重则更高。为什么制造企业效益状况如此之差,银行的效益却如此之好呢?这种状况难道不是很不正常吗?

    于是,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怀疑,那就是银行业挤占了制造业的效益,银行“抢”走了制造企业的利润。这一点,从近年来反映十分强烈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也不难看出,目前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的融资成本已经完全脱离了企业的可承受能力。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银行提供给制造企业的贷款成本,已达到法定利率的两倍左右。也就是说,银行业至少有1/3的利润,是通过抬高融资成本获得的,这其中之一,有多少是从制造企业身上“抢”走的,也就很容易理解和分析了。

    反过来讲,如果不是银行“抢”走了这些利润,制造企业的效益是否要好得多、效益也要高得多。现在的问题是,在市场地位完全不平等、竞争环境完全不合理的大背景下,制造企业明知自身利益遭到了银行的严重侵犯,却又没有任何能力反抗、任何能力维护自身利益,甚至为了生存的需要,还要“主动”给银行帮助银行进行利益抢夺。这就是中国制造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是银行的创富平台。

    有人曾经将中国的银行比喻成一条慵懒的蓝鲸,仪仗着是地球上生存过的体型最大的动物,依靠吃食物链底下的磷虾,维持自己100多吨的身躯。事实也是如此,与银行相比,有几家制造企业不是银行口中的“磷虾”呢?又能几家制造企业没有遭受过银行的利益盘剥与掠夺呢?特别是近年来,银行依靠伪创新,疯狂地从包括制造企业在内的各种市场主体身上,大肆地抢夺利益,最终造就了银行利润的突飞猛进。不然,那些所谓的外国战略投资者,又怎么可能数十亿美元数十亿美元地从中国银行的股权转让中赚得钵满盆溢呢?

    我们承认,银行也是企业,也需要赚钱。前提是,必须站在市场主体的角度合法合理地赚钱,而不是依靠垄断,硬生生地从其他市场主体身上抢夺利益。中国的制造企业再差、市场环境再差,也不至于260家最大的企业的净利润还赶不上两家银行的净利润。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无法用市场理论解释清楚的,也是无法用市场语言表达清楚的。能够想到的,那就是市场环境的极度不公平,银行对制造企业的盘剥与掠夺实在太厉害。

    我们并不想指责银行,但是,制造企业的生存环境又不能不改善。否则,中国的经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几个制造业发展稳定的国家,受到的影响都较小,如德国。相反,同样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中国,却在金融危机面前显得十分被动,经济持续下行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制造企业因为受到银行等的利益盘剥与掠夺,就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所以,要想让中国经济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除了从宣传上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之外,更多的可能还是要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形成强大利益掠夺和抢占的垄断企业进行有效约束,确保制造业等实体企业能够有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公司其他相关信息

 

策划制作:ETE东方全球IT部

版权所有:ETE东方全球快递公司